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网络段子也是一剂抗疫“良药”

网络段子也是一剂抗疫“良药”

发布时间:2023-01-04 12:31 分享到:

如果被问到“过去这半个月,互联网上最‘红’的人是谁?”部分网友或许会回答“杨过(谐音阳过)”……

防疫措施优化调整以来,与朋友圈集中“晒阳”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诸如此类的网络段子。统计数据显示,11月18日至12月17日,搜索引擎平台新收录“疫情段子”相关网页540余万个;网友关注度环比增长369.23%,25至34岁网友发声占比75%。

一方面是仍在增长中的病例数字,一方面是大量网友自发造梗的网络段子,这样的互联网现象在前两年甚至是再早几个月,或许都难以想象。看似矛盾的背后,原因何在?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近期网上流传的涉疫段子。笔者梳理发现,在“出圈”的各式段子中,既有引经据典的“谐音梗”和“二次创作”,也有与其他热点联动生成的图片、视频、表情包。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自我调侃型。这类段子多以“第一人称”发表“新冠体验”,代入感强,令人感同身受。如有网友将感染症状描述为“亢奋能吃能睡,食欲是往常的两倍,每天都想不停地吃东西。某地版毒株,外号某地毒猪”。或是通过谐音总结出“得意阳阳(洋洋)”“发阳(扬)光大”等新词汇,大意为“现在阳了后很得意,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便是发个朋友圈,光明正大”;还有网友戏称自己患有“幻阳症”,指“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发烧,总感觉自己哪都不舒服,感觉自己也阳了”。

——“网络锦鲤”型。这类段子多以表情包图片等形式在网络流传,网友通过“接力”转发,希望自己能够“躲避病毒”。除了前文提及的“杨过”,出镜率最高的当属金庸老爷子笔下的人物郭襄——微博同名话题一度登顶热搜,某博主发布的“转发这个郭襄,一辈子没有‘羊’过”,单条微博转赞评超4.78万次。此外,大家把得过新冠后康复或者再次转阳的人,分别称为“杨康”和“王重阳”;“大家多开窗通风,因为风清扬(阳)”“我来帮你们清零,我是杨逍(消)”等其他武侠角色也相继被网友们盯上,遭遇各类“花式解读”。

——“段子斗争”型。这类段子主要以批判、驳斥错误观点为主,形式较为轻松。如针对“阳过阳康王重阳,早阳早好早安生”等“顺口溜”,网上陆续出现“‘一起阳’真的‘有所谓’”“早阳不如晚阳,晚阳不如不阳”等段子,形成一定对冲效应。另就抗疫“责任划分”,有网友将国家比喻为“男朋友”,戏称“抗疫三年,国家承受着我们的质问:你凭什么管我?你凭什么不管我?我说让你不管我,你就真的不管我了?”以段子的形式,说明“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科普解读型。这类段子以官方“科普”为主,将“长篇大论”的内容提炼出精华,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比如,深圳卫健委借用“以前买菜等封控,现在囤药等发烧”段子来科普“特殊时期居家用药安全提示”,以防“还没感染新冠就吃进了ICU”;对于大众关心的“抗原自测是否有用”等话题,直接在封面图上给出答案,“有用,跟领导请假用”。网友对此点赞,“最靠谱的科普,最有趣的灵魂”。

自疫情暴发以来,涉疫网络段子就随之伴生。相较过去的谈“阳”色变,以近来涌现的这些段子为代表,背后折射的社会心态,实则发生了诸多变化。

从“买菜等封控”“紧紧抱住我心爱的小绿马(谐音绿码)”,到“成为领头羊”“买药等发烧”,再到黄桃罐头被抢购背后“桃寓意逃,病毒见了自会逃之夭夭”等解读,是公众自我调解、疏解情绪的行为映射,亦是对“我们终将战胜疫情”的信心,更添一份“抗击病毒”的勇气。

从“阳过”的病耻感,到朋友圈主动“晒阳”,总结“喜羊羊”(无症感染)、“懒羊羊”(浑身酸疼)、“美羊羊”(一直不阳)、“暖羊羊”(持续低烧)、“沸羊羊”(高烧不退)等感染后的系列表现,背后是网友对病愈历程、治疗经验等方面愈加清晰地认知,更添一份“正视病毒”的朝气。

从“疫情前:我听着风来自地铁和人海,疫情后:我排着队等着核酸的号码牌”,到“我确诊过又确诊,我是重阳真人。我确诊过九次,我练九阳神功。我九次筛查都阴性,我练九阴真经。”面对不同的防疫形势,公众拥有愈加从容、淡定的心态,更添一份“战胜病毒”的底气。

从“乡愁是一张核酸证明,我在这头,故乡说:就在那头吧,别回这头”,到“大家别愁眉苦脸了,各回各家,开开心心过年去。”背后蕴含的是大众“回归日常”的质朴心愿,更添一份“久违期待”的烟火气。

大众心态是在发生变化,但必须指出的是,针对新冠病毒,多数公众仍抱有“阳了绝不是什么好事”“能不阳绝不阳”的基本认知,不会因为几个段子而放松警惕,这从近期部分地区相关医疗物资的短暂紧缺便可见一斑。

说是“苦中作乐”也好,“战略上藐视敌人”也罢,在大家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新阶段,涉疫段子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形式,起到为网络舆论场“舒筋活络、活血化瘀”之功效,不失为一剂提振精气神的“良药”。

——建立共识。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某地再过不久满大街都是‘杨过’”“春运将出现‘亿阳迁徙’(谐音某四字娱乐明星)”等段子集中出现。网友们或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借助这些段子的传播,新冠病毒得以进一步脱敏,舆论对后续疫情高峰的预期逐渐形成。正如有评论所说,“大家可以拿新冠开玩笑,这个病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事儿了。”

——缓解恐慌。无论何种段子,娱乐性始终都是最显著的“药效”之一。疫情阴霾及不确定下,部分网友用诙谐的语言,讲述感染、康复历程和特别注意事项,往往比单纯的科普更容易被接受。而广大网友、公众人物的扩散传播,既能排解各自的压抑和不安,也能在无形中缓解全社会层面累积的焦虑情绪,帮助更多的人消除对新冠的恐惧。

——实现互动。段子来自“民间高手”的自发创作,在欢笑戏谑中,也必然承载着公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能为挖掘民意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如“连花清瘟”品牌被PS出咖啡、精酿等衍生产品,反映的其实是大家对医药短缺问题的关注;部分公司因设置名为“阴间”“阳间”的办公场所走红,背后也有关于何如保障现阶段企业生产的思考。

网络段子文化属于亚文化,属于大众文化。作为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一种“社交货币”,有声音质疑涉疫段子的“副作用”,认为其消解了疫情防控的严肃性,有将新冠病毒娱乐化的嫌疑,还有观点强调玩梗也要注意“用药剂量”、守住底线,万不能“因轻症而轻视,因轻视而调侃”,让人产生“感染新冠就像得感冒”的错觉,在段子中放松警惕。

可以明确的是,数量庞大的网络段子已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全民创造、全民参与属性,决定了部分段子必然是夸张,甚至是不正确的。只是置于现阶段的网络舆论场上,涉疫段子为凝聚各方共识起到的积极作用,显然也不能被忽略。在并未造成不良影响的提前下,对于大多数的涉疫段子,我们倒也不用太当真,大可一笑置之。

当然,正所谓“是药三分毒”,段子的创作和传播也并非法外之地,同样存在着泥沙俱下等现象。一些段子夹带着消极等片面化、极端化情绪,刻意制造恐慌;一些段子经传播后演变为网络谣言,给疫情防控工作添乱……对于此类乱象,有关部门也要及时跟进,引导各方客观看待防疫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网络段子真正成为一剂“良药”。

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我们必将“阳没(扬眉)吐气”“喜弃(气)阳阳(洋洋)”。

(来源:"网信浙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7RduMon-eFBgp1Jgmdx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