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互联网平台用工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互联网平台带动提供共享服务的劳动者人数达9000万人。互联网平台用工普遍通过算法对劳务提供者进行管理,算法及其运行影响平台劳动者的各项基本权益,完善平台用工的算法规制意义重大。
算法是互联网用工平台运行的基础。大多数互联网用工平台通过算法对劳动者进行全方位管理,算法内容涵盖劳动者进入和退出平台、订单分配、服务价格、服务标准、过程监督、考核评价、奖励惩罚等。从法律角度看,平台的算法关系到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工作任务、报酬收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强度、休息时间,甚至也关涉其健康和安全,影响劳动者的各项基本权益。
算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平台通过算法在用工管理方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劳动者提供服务和获取报酬等也更为便利;另一方面,算法主要由平台企业控制,平台劳动者同平台企业相比,实力和地位差异显著,平台企业可能利用算法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例如,部分骑手“疲于奔跑”导致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与平台送餐时间规则不合理有关。虽然算法在形式上表现为互联网系统的自动决策,但其开发和运行均由平台或相关企业负责,平台企业对算法的内容和运行负有主体责任。只有完善算法的规制,才能充分发挥算法的技术优势,克服其缺陷和不足,使算法更好促进互联网平台用工健康发展。
由于算法在网络平台用工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平台劳动者的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在网络平台算法规制方面不断出台规则,初步建立了平台算法规制的框架。如,2021年国家网信办等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劳动者提供工作调度服务的,应当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总体上,我国对平台用工算法运行的基本原则、算法规则的主要内容和制定程序等作了基本规定,为平台企业及其合作商提供了基本行为准则。尤其是确立了“算法取中”的基本要求,明确应当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基本理念。搭建起平台用工算法规制框架,意义重大。同时,目前平台用工算法规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规则规定分散,且主要体现在相关部门的部门规章和指导意见,权威性和强制力不足;二是现有规则的内容较为宏观,操作性不强;三是现有规则主要是指导性的行为规范,平台劳动者的权利并不清晰,尚缺乏完善的权益救济程序。
因此,必须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平台用工算法的规制,切实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
科学把握算法性质。算法性质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认识。从静态角度看,算法规则类似于传统的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因此,应对算法的规则内容和制定程序进行规制。从动态角度看,算法是一种自动决策,类似于用人单位指挥、监督权等指示权的行使以及根据规章制度等作出的决策。只有把握算法的性质,才能对其进行有效规制。
坚持综合系统观念。算法性质复杂,应借助于劳动法等相关规则,对算法进行综合系统的规制。可参考劳动法中有关基本劳动标准以及规章制度、集体合同、用人单位指示权等相关规则,对算法规则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规制,并完善算法规则制定和运行的相关程序。加快构建算法安全风险监测、算法安全评估、科技伦理审查、算法备案管理和涉算法违法违规行为处置等监管体系,为平台企业等主体确立行为准则。
明确相关主体权利。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平台劳动者与算法相关的权利,主要包括:平台劳动者参与算法规则制订的权利、对算法规则及其运行结果的知情权、对算法的异议权和救济权,以及与算法运行相关的个人信息权益等。只有通过明确劳动者与算法相关的权利,才能确保算法运行的合法、透明和公正,使算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来源:"网信浙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dRg5S2r7pwrtT9OvLAd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