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冒犯你了吗

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冒犯你了吗

发布时间:2024-04-08 14:16 分享到:

在浏览社交APP时,你是否收到过“你可能认识的人”的推送?

近段时间,“不要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话题令许多人产生强烈共鸣。一些网友对此表示不满,直言这种推荐让他们感到被冒犯,纷纷发声:“别再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我真的很感谢你的好意,但并不需要。”更有网友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是来上网的,不是来认亲的。”在一项调查中,高达92%的受访者对熟人推荐功能感到困扰。

这些声音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为何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会让人觉得被冒犯?

推荐“可能认识的人”或许是一种冒犯图源:视觉中国

某项测评显示,目前许多社交APP标配了向用户推荐“可能认识的人”的功能。那么,这些社交推送是如何运作的呢?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基于通讯录的推荐。用户在注册后绑定手机号时,系统会读取其通讯录数据,智能匹配通讯录中的共同联系人。当两位用户的手机号均出现在彼此的通讯录中时,社交APP将自动关联匹配,推荐他们认识。

基于“社交图谱”的挖掘。有的APP运用“六度关系理论”,分析用户间的共同好友关系。当两位用户拥有共同好友时,系统会认为他们之间存在潜在的社交联系,从而推荐他们相互认识。共同好友的数量越多,推荐的准确度越高。

基于兴趣爱好为纽带的推荐。有的APP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标签和偏好,智能匹配具有相似兴趣的人。因为兴趣相同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建立联系,所以对一些社交分享类APP来说,这一因素在推荐“可能认识的人”时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基于地理位置的推荐。地理位置的邻近性也是推荐“可能认识的人”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有的APP如果在使用时打开了定位功能,就有可能依据地理位置信息,向用户推荐“附近的人”,增加用户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笔者打开一款社交APP发现,这些“可能认识的人”里,大多是同学、同事、亲友,还有些是曾经打过交道但不太熟悉的,再有个别看不出是否真的认识。那么,为何社交APP对熟人推荐“乐此不疲”?至少有以下两方面考虑。

扩大覆盖用户。熟人推荐机制的“鼻祖”领英(LinkedIn),在2006年就推出了“你可能认识的人”。该功能有助于提升月活跃用户数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保持活跃用户增长的工具之一。与此同时,这种方式还降低了APP营销成本,有利于口碑传播。

扩大社交圈子。设计这一功能的初衷,某种程度上也是为用户“着想”。比如,能够协助用户识别现实生活中可能相遇但尚未建立好友关系的个体,让线下的社交关系延伸至互联网,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社交版图。又如,通过“可能认识的人”,可以链接到一些兴趣小组,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交体验和参与感,从而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部分社交APP的推荐页面截图

那么,推荐“可能认识的人”这一看似贴心高效的功能,为何会让很多人觉得反感、被冒犯?

“过度打扰”的压力。熟人推荐机制可能让网友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压力和不安。比如,有人大学毕业后和一个不熟的同学再无联系,十年过去了,被同学通过“可能认识的人”找到了自己,被迫“随份子”500元;又如,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亲友、同事,却被大数据精准推送到“正主”那里,尴尬到“社死”。

社交边界的“侵犯”。推荐“可能认识的人”这一功能,有时会在不经意间触及用户的社交边界。比如,人们常常需要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然而,他们可能并不希望让熟人或朋友了解他们的每一面。熟人推荐机制将个人不想暴露在熟人面前的一面大剌剌地横陈在他人眼前,许多人因而会有被窥视的不安和焦虑。

像有网友分享自己的遭遇,虽然私底下是个“二次元”,喜欢追番、买手办,但家里人并不知道自己这一爱好,结果熟人推荐机制“好心办坏事”,账号被长辈看到了,亲戚的议论接踵而来,感觉被迫脱下了“马甲”。

功能关闭的繁琐。许多社交APP默认开启“可能认识的人”推荐功能,虽也有关闭选项,但用户却难以“一键关闭”。比如,有的关闭按钮“隐藏得很深”,需要跳转多步才能找到,有时即使找到了关闭按钮,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操作才能成功关闭。又如,有的APP将这些功能分散在“不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不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同城展示”“在附近页隐藏”等多个选项中,难以做到彻底关闭。

图源:视觉中国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APP已经成为连接人与人的重要方式,那么,用户的隐私保护与便利社交该如何平衡?APP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社交体验?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让体验更有边界感。对平台来说,推荐“可能认识的人”这一功能在设计时就该充分考虑用户的个人意愿,运营时更要尊重用户选择,以更简洁明了的语言,提供清晰、明确的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如果用户明确表示禁止访问其通讯录,则应当尽到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责任,让用户能够轻松管理自己的隐私信息。

此外,根据有关规定,APP在处理用户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最小必要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最小必要”这一概念很多时候都是由企业单方面解释。因此,相关部门不妨以此为契机,对个人信息的“产权”和用途进行规范,对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让隐私保护更较真。加强对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始终是社交APP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是句空话。不心存侥幸,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切实防止用户的信息被泄露或滥用,是平台要付诸实践的。相关部门也需要与时俱进强化监管力度,管住“任性”的推送,防止其越界侵犯用户的合法权益。作为用户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注册登录时多留意提示信息,合理设置隐私权限。

让功能设计更科学。APP想方设法地获取用户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取之有道”。应该多从用户的情感、生活态度、社交习惯等实际需求出发,优化推荐算法机制,更好理解用户,更加尊重用户。比如,在社交平台上,一个用户经常浏览关于旅行、摄影和户外活动的帖子,算法向用户推荐更多关于不同地点的旅行攻略、摄影技巧和户外活动的信息和社群,这样一来,用户可以发现更多与其兴趣相符的新内容和新社群,不仅提高了用户体验,还有助于构建更加精准和有价值的社交网络。

网络时代,每个人的社交需求和交往边界都应当被尊重,所有的算法和工具是为了让我们更舒适地享受生活,而不是被它们“捆绑”。

(来源:"网信浙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XVtDwxUOcLQVbi85ZWYuQ)